测试管理原创
测试管理过程包括:制定测试计划及用例
、执行测试
、发现并报告缺陷
、修正缺陷
、重新测试
。
信息系统后评价一般包括:系统目标评价
、系统过程评价
、系统效益评价
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
。
测试监视的目的是为测试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和可视性。主要包括:
- 记录和管理测试用例的执行状态
- 根据当前的执行状态,
判定测试用例的设计质量和效率
- 根据发现的缺陷分布,
判定结束测试的条件是否成熟
评估测试软件的质量
,根据缺陷的数量、严重程度和种来判断质量评估开发过程的质量
,根据缺陷的分布、修复缺陷的时间、回归测试中发现的缺陷数量来判断质量评估测试工程师的表现
,如是否按计划完成测试任务,发现缺陷的数量及质量
# 测试工作中的风险
有些风险难以避免,如缺陷风险等,应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。
有些风险理论上可以避免,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,也难以避免,如:回归测试风险等。
# 需求风险
对软件的需求理解不准确,导致测试范围存在误差,遗漏部分需求或执行了错误的测试方式;另外需求变更导致测试用例变更,同步时存在误差。# 测试用例风险
测试用例设计部完整,忽视了边界条件、异常处理等情况,用例没有弯曲覆盖需求;测试用例没有得到全部执行,有些用例被有意或无意的遗漏。# 缺陷风险
某些缺陷偶发,难以重新,容易被遗漏。# 代码质量风险
软件代码质量差,导致缺陷较多,容易出现测试的遗漏。# 测试环境风险
有些情况下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不能完全一直,导致测试结果存在误差。# 测试技术风险
某些项目存在技术难度,测试能力和水平导致测试进展缓慢,项目延期。# 回归测试风险
一般不运行全部测试用例,可能存在测试不完全。# 沟通协调风险
涉及的角色较多,存在不同人员、角色之间的沟通、协作,难免存在误解、沟通不畅的情况,导致项目延期。- 其他不可预计风险
一些突发情况、不可抗力等风险因素,难以预估和避免。
# 测试原则
- 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
- 不断地软件测试,修改好要及时进行回归测试
- 对测试用例要有正确的态度:
- 测试用例应当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结果两部分组成
- 设计测试用例时,不仅要考虑合理的输入条件,更要注意不合理的输入条件
- 充分注意软件测试中的群集现象,也可以认为是“80-20原则”
- 严格执行测试计划
- 应当对每个测试结果进行全面检查
- 妥善保存测试用例、测试计划、测试报告和最终分析报告
# 测试分类
可分为静态测试、动态测试。
GB/T 15532-2008 软件测试分类分为: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、确认测试、系统测试、配置项测试、回归测试。
# 静态测试
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,而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。
- 对文档的静态测试
主要以检查单
的形式进行。 - 对代码的静态测试
桌前检查
、代码走查
、代码审查
。
# 动态测试
# 按开发阶段
# 单元测试
- 单元功能测试
- 单元接口测试
- 单元局部书籍结构测试
- 单元中重要执行路径测试
- 单元的各类错误处理路径测试
- 单元边界条件测试
# 集成测试
- 模块间接口测试
- 模块间数据传递
- 全局数据结构测试
# 系统测试
测试对象是完整的、集成的计算机系统,目的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下,验证完整的软件配置项能否和系统正确连接,并满足系统/子系统设计文档和软件开发合同规定的要求。
- 从用户角度对系统做功能性的验证
- 非功能性的验证
# 验收测试
- 对整个系统的测试与评审
- 根据验收通过准则分析测试结果
- 决定是否接收系统及测试评价
# 黑盒测试
还适用于
需求分析
阶段的软件文档测试。# 白盒测试
还适用于
软件具体设计
阶段的软件稳定进行测试。# 灰盒测试
# 确认测试
# 内部确认测试
由开发组织内部按软件需求说明书进行测试。# Alpha 测试
由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测试,并且在开发者对用户的“指导”下进行。
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。# Beta 测试
由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测试。# 验收测试
针对软件需求说明书 SRS,在交付前以用户为主进行测试。# 负载测试
确定并确保系统在超出最大预期工作量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,还要评估性能特征,如:响应时间、事务处理速率和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方面。
# 配置项测试
测试的兑现是软件配置项,目的是检验软件配置项与 SRS(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) 的一致性。
# 回归测试
测试软件变更之后,变更部分的正确性和对变更需求的符合性,以及软件原有的、正确的功能、性能和其他规定的要求的不损害性。
上次更新: 2022/08/23, 18:12:45